湖北日報訊 記者楊康
  烙畫,亦稱烙花、燙花、火筆畫、“火針刺繡”,是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溫技巧,不施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畫烘燙作畫。武漢市新洲區的徐海清就是著名的烙畫大師,也是我省非遺傳承人。
  “6歲開始學畫畫、雕刻,入了迷,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10歲左右,雕花技術已經很熟練。”上月22日,徐海清述說他與藝術的淵源。
  13歲那年,徐海清開始跟隨新洲皮影世家郭業飛唱皮影戲,一唱就是8年,皮影戲班的畫、雕、打、唱、提他樣樣都是好手。期間,他晚上唱戲,白天畫畫,並用平時撿來積攢的木子樹果實賣錢,買回繪畫的書籍、紙筆,自學水彩、素描、速寫等技法,15歲時,他就能賣畫補貼家用了。後來,他又背著行囊到洪湖求學,開始接觸竹雕、油畫、烙畫,經過多年努力,終於成為在湖北美術界享有盛譽的“大家”。
  “剛開始學習烙畫特別難。在宣紙上烙畫,如果溫度控制不好,要麼烙不出痕跡,要麼把紙燙個窟窿。”徐海清說,為了練技藝,他不知道燙壞了多少紙。慢慢地,徐海清摸熟力道,能在宣紙上留下深淺不同、濃度不同、虛實不同的褐色圖案,心中所想與烙鐵所到之處達到的效果逐漸一致。他還嘗試在木板、棉布、絲絹、葫蘆等多種材料上烙,甚至把鴨蛋鑿個小孔,將蛋黃、蛋清倒出風乾後,完成了一幅蛋殼烙畫。
  2009年,汶川“5·12”周年祭,徐海清從網上看到油畫《營救》的場景,很是震撼,萌生用“烙畫”創作的念頭。經半年努力,一幅長165釐米、寬95釐米的《營救》烙畫躍然紙上。他將此作品捐贈給了四川地震博物館。
  2013年8月,徐海清經過3個月創作,高37釐米、寬26釐米的葫蘆烙畫《一百羅漢圖》完成。該作品以天然葫蘆為材質,將中國傳統線描與西洋素描有機結合,不僅運用了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成功地塑造了一百位形態各異且面貌奇特的羅漢。
  (原標題:圖文:徐海清:鐵筆生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38iwfgg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