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中國人民大學近日確認,招生就業處原處長蔡榮生因涉嫌違法違紀接受調查,教育學院執行院長胡娟也被免職協助調查。“名校”“招生”“被查”等關鍵詞莊臣聯繫在一起,引發了公眾對高招問題的質疑。記者調查發現,高招腐敗案件近年來呈多發趨勢,自主招生、補錄及調換專業三個環節已成為腐敗“重災區”。
  蔡榮升接受調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中心負責人並未透露具體細節,不過從此前網上流傳的舉報材料及其身份看,利用招生權限尋租的可能性很大。在不少人看來,在結婚中國人民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發生數額如此巨大的腐敗醜聞,大學象牙塔所象徵的學術凈土的純粹性,恐已不復存在。
  大學遭遇各式尋租、腐敗的侵擾。而在高校去行政整合負債化、自主權不斷擴大的基礎上,這種腐敗的趨勢也有著微妙的變化。正如記者盤點的,以往高校的腐敗形式主要體現在工程建設、科研基金等方面,高招腐敗案件近年來則呈多發趨勢,尤其在自主招生方案實施以後,以至於涉案數千萬乃至上億的高招腐敗案例時有上演。
  高校自主招生權擴大,高招腐敗現象支票借款也在增加,這似乎容易給人一種錯覺:招生腐敗的根源在於高校自主權擴大賦予了相關人員尋租的能力。如果沿著這個邏輯,那意味著現行的自主招生等相關改革,在方向上已經錯誤,進而為腐敗埋下了隱患。
  問題是是否果真如此?當然不是。以往招生採用統一考試統一錄取,而在傳統教育體制下usb,連招生名額的分配也是被劃定好的,高校在招生問題上的自主權限所剩無幾。至於這種招生模式的弊端,我們在對應試教育、唯分數論等誤區的批判中,已經揭露得很徹底,所以教育體制的改革方向也是沿著高校擴權的思路在進行的。
  高校擴權不可避免地使招生靈活化,進而為尋租留下空間,這一點無法迴避。但要看到,這隻是自主招生等改革嘗試的一面,其另一面在於,招生模式的變革對唯分數論的打破,實際上對現行的教育體制形成了有益的衝擊。當招生自主權蛻變為尋租權力時,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高校有了這種自主權,而在於有了這種自主權的高校,並沒有在權力監督的改革上跟上擴權的步伐,從而導致高校擴權擴充的是一種不受監督或少受監督的權力。
  以呼聲很高的去行政化改革為例。眾所周知,去行政化改革的目的,在於實現發達國家普遍實施且我國民國時期也有深刻體現的那種教授治校。教授治校意味著行政權和教育權、學術權的徹底分離,在教育、學術等問題上自治。在自主招生問題上,這種分離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自主招生本質上是帶有教育選擇色彩的一種權力。按照去行政化的要求,對學生的淘汰與錄取,都應該以高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對學生能力的綜合衡量為基準。既然它是種教育行為,而非行政管理行為,那麼這種選擇的機會就應該交予教授,而非行政官員。問題在於,在行政化背景下,這兩種身份往往是重合的,所以招錄選擇也容易偏離教育自身的規律。
  出於對自主招生權的防範,國外大學在推進學術自治的同時,往往採取招考分離,用專業權威的第三方來命題,而高校負責根據自身定位和理念擇優錄取。這與我們現行的招考不分,招生、就業事務歸屬於行政部門的模式,有著很大的區別。高校招生模式的變革,理論上也應沿著這個方向推進,通過教育事項的高度自治與第三方專業命題的結合,來確保高校招生擴權與限權的並舉。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逐步取消學校的行政級別,對逐步擴大的高校自主權而言,這是個積極的信號。當然,遏制高招腐敗,在去行政化之餘,還需要在高校經費透明、招生信息公開等相關制度建設上做持續努力。
  ■本報評論員熊志  (原標題:遏制高招腐敗當擴權、限權並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38iwfgg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